離開砂勞越紡織博物館後,我們來到印度街。
古晉印度街打理得很整潔,時帶著濃郁印度香料的味道隨著微風陣陣飄過來。
在印度街的中央部分有一條印度回教堂走道(Indian Mosque Lane)。
導遊先生專程帶領我們進去印度回教堂參觀一下,當然只能在回教堂外瞄一下而已。
這條走道裡隱藏著一所回教堂,沿路窄小走道上坐著好幾個人。
感覺空氣不怎麼流通,小熊不想逗留轉身離開。
走一小段路來到古晉曾經扮演救火角色的消防局。
現在這座消防局已棄用改建為美食中心了~
露天巴剎小販中心(Open Air Food Court)有許多小吃攤子。
一進到去店家就開始招攬生意,其實肚子還很撐,只想吃冰解熱。
美食中心內有好幾家冰品攤子。
小熊也不知哪家比較好吃,隨便選了這家。
除了咖啡茶之類的飲料之外,也有好幾種剉冰可選。
攤子上擺放著各種配料,其實都好想點耶!
點了小熊家最愛的紅豆冰和煎蕊,兩份RM4.40。
味道方面,小熊覺得椰糖味很單薄,但是非常便宜耶!
好久沒吃魷魚空心菜,來點一份試試看跟西馬的有何不同。
魷魚空心菜,RM5.00。
川燙後的魷魚和空心菜上淋上濃厚的蝦膏以及撒上花生粉,辣椒醬看起來像是街市上販賣的便利包裝似的。
蝦膏用了大量的太白粉去混合,整個口感失去原有蝦膏的鮮味。
辣椒醬則是與想像般是市販的沒特色,不怎麼好吃。
接下來繼續下一個景點。
這是途中經過的傳統雜貨店。
華族歷史文物館(Chinese History Museum)位於壽山亭大伯公廟對面。
館內擁有砂勞越華人移民至砂勞越的歷史,展示品有早期貿易路線,各籍貫移民進行的貿易活動資料及各種具有歷史性價值的珍藏文物,如樂器、陶瓷器、照片等。
華族歷史文物館建於1912年,曾是砂勞越中華總商會總部至到1921年.
1993年改建為華族歷史文物館正式開放給公眾免費參觀。
華族歷史文物館每日開放。
逢週六日、公共假日時間則有少許變動。
館內有影片室放映歷史記載短片。
華人移民至南洋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
當時飄洋過海遠渡南洋的移民到砂勞越使用的是漁船,可想像過程是多麼的艱辛。
根據歷史記載,部分移民以契約勞工來到南洋,也就是所謂的"豬仔"。
即便條件很苛刻,卻因中國艱苦的生活環境逼使華人南下。
首批客家人移民在石隆門從事金礦工作和開闢農耕地。
第二批華人移民多數是潮州人、福建人和廣府人,主要從事貿易活動。
跟著第三批華人移民是為了開發資源而引進砂勞越。
客家人被引進砂勞越是為了開發農耕地,而福州人則是到詩巫及泗里街開拓土地。
接著更多其他籍貫人如興化人開始前來砂勞越。
砂勞越各階層先賢與社會領袖的介紹。
當時的移民潮路線圖。
關於各籍貫,客家人、潮州人、福建人、廣府人、海南人、紹安人、興化人、福州人和其他籍貫從事的行業介紹。
見到關於自己的籍貫介紹感覺還蠻有趣呢!
砂勞越華人政治領袖的介紹。
還有勾起小學記憶的黑板呢!
旁邊高高掛著的那支雞毛掃是小時候最怕的耶!
現在的老師試試看用藤鞭呀,雞毛掃啊,隔天報章馬上就頭版了唷!
傳統樂器的展示品。
現在已少見的醬菜甕還有許多珍貴的陶器。
第一次見這種造型的神台耶!
文物館內展示許多稀有的珍藏品,很值得前來觀賞研究一番喔!
尤其這副百家姓更是讓我們全家停下腳步找個不停...
你的姓氏在何處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