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73.jpg

松山城的創立者是以「賤岳七本槍」之一而聞名的加藤嘉明。1600年,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後,他得到了20萬石的領地並將居城從正木城(愛媛縣松前町)遷移到勝山,並將這片地區命名為「松山」。

 

加藤嘉明自1602年起開始築城,經過25年的建設,到1627年接近完成時被調任到會津。接替他的是蒲生氏郷的孫子蒲生忠知,完成了二之丸的建設。然而,1634年蒲生忠知在參勤交代途中病逝,無子嗣繼承。1635年,伊勢桑名城主松平定行接任,並在1639到1642年間改建本壇和建造了三重連立式天守。

 

1784年,九代藩主定國時,天守因雷擊而焚毀。雖然獲准重建,但由於財政困難,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852年,十二代藩主勝善時才竣工,並於1854年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現今的天守就是在這次重建時所建,雖然是在幕末建造,但完美再現了創建時的桃山文化風格。

 

明治維新後,松山城被整備為公園使用。昭和時期,由於火災和戰爭,部分櫓等建築被焚毀。然而,自1966年開始,進行了日本罕見的全木造重建工程,目前包括21棟重要文化財在內,共有51棟建築,恢復了昔日的風貌。

 

松山城不僅是愛媛縣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日本古代建築技術的珍貴見證。其天守設計優美,結構複雜,是日本歷史和建築的重要遺產之一。2006年,松山城被選為「日本100名城」之一,並在2007年與道後溫泉一起被選入「美麗的日本歷史風土100選」。

 

松山城位於市中心,本丸在海拔約132米的城山山頂,而二之丸、三之丸則在山腳下的平地。位於山頂的大天守是日本現存的12座天守之一,自江戶時代以來未曾損壞,是日本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

 

  

松山城.jpg

圖:松山城官網

 

松山城的登城方法:

1. 纜車.吊椅(長者平)

 這是前往本丸最常用的路線。

 徒步所需時間:從山頂站的長者平到天守約10分鐘。

 

2. 東雲口登城道(本丸廣場)

 這是一般徒步使用的路線。

 徒步所需時間:約30分鐘。

 

3. 縣廳裏登城道(長者平)

 這是一條斜坡路線,適合觀賞沿途石垣。

 徒步所需時間:約30分鐘。

 

4. 黑門口登城道(二之丸史跡庭園・本丸廣場)

 這條路線的石階較多,在江戶時代是前往松山城的正式路線。

 徒步所需時間:到二之丸史跡庭園約10分鐘,到本丸廣場約30分鐘。

 

5. 古町口登城道(天守)

 這條路線的石階較多,前往天守時會經過乾門。

 徒步所需時間:約40分鐘。

 

  

IMG_1666.jpg

前往松山城纜車「東雲口」站的交通方式:

JR松山站出發

搭乘伊予鐵道市內電車(往道後溫泉方向),在「大街道」站下車,步行6分鐘到松山城纜車東雲口站。

 

從松山市站出發

搭乘伊予鐵道市內電車(往環狀線大街道方向),在「大街道」站下車,步行6分鐘到松山城纜車東雲口站。

 

在「大街道」站下車後,步行6分鐘即可抵達松山城纜車東雲口站的建築物。出口處在前方,入口處在後方。

 

 

IMG_2009.jpg

在松山城纜車「東雲口」站的出入口附近,有一座夏目漱石的小說《少爺》(坊っちやん)中的少爺和馬當娜的雕像(坊っちゃんとマドンナ像)。

 

  

IMG_1668.jpg

步行一小段路後,即可到達松山城纜車的入口處。

 

 

IMG_1672.jpg

松山城纜車往返票券可以自由選擇搭乘纜車或登山吊椅。

 

 

松山城纜車和登山吊椅的營業時間.jpg

這是松山城纜車和登山吊椅的營業時間和票價。

 

 

松山城纜車和吊椅運行時間1.jpg

松山城纜車和登山吊椅運行間隔時間和所需時間。

 

  

IMG_1669.jpg

在纜車搭乘處前,有一幅松山城的導覽圖。

 

 

IMG_1691.jpg

乘坐單人登山吊椅時,由於沒有設置安全帶,所以必須注意安全。此外,需小心避免攜帶物品掉落。

 

搭乘登山吊椅時,可以享受360度的視野,俯瞰松山市的街景,這是一個絕佳的體驗。不僅如此,還能欣賞腳下的俳句(ことばの落とし物),在享受登山樂趣的同時,體驗詩意的樂趣。

 

 

IMG_1688.jpg

在纜車和吊椅下方是通往長者平的東雲口登城道。

 

 

IMG_1711.jpg

抵達山頂站(長者平)後,可以看到前往天守的指示牌。

 

 

IMG_1716.jpg

在長者平設有一座松山城六店会六実庵,提供傳統日本茶點和飲品,如抹茶、和菓子、冰淇淋和剉冰等。此外,六実庵還販售松山的特產,例如當地的手工藝品和紀念品。同時,也提供餐飲服務,讓遊客在觀光松山城的同時,可以品嘗美味的日式料理和六実庵限定的甜點美食。

 

 

IMG_1747.jpg

登坡石垣(登り石垣)

這是利用兩條沿山坡而上的石垣,將山腳的曲輪和山頂的本丸連接起來,目的是阻止從山腹侵入的敵人。據說這種防禦手法是在豐臣秀吉朝鮮出兵時,日本遠征軍築城時採用的技術。

 

在日本現存的12座天守城郭中,僅彥根城和松山城採用了這種設計。

 

  

IMG_1733.jpg

隠門續櫓(隠門続櫓)

這座櫓是連接隱門二樓渡櫓東側的單層櫓,用以監視長者平方向的登城道,建在揚木戶門前的本丸石垣之上。

 

隱門續櫓建於慶長年間(1596年~1614年),與隱門同時期建造,保存了創建當時的技術,是一個珍貴的文化遺產。

 

 

IMG_1737.jpg

看守處遺址(待合番所跡)

看守處遺址是為了警界防守而設置在東雲口登城道和二之丸登城道的匯合點。其確切位置目前尚不清楚,根據古文書的記載,當時有三名守衛常駐。

 

這個地方由東邊的揚木戶門和西邊的大手門分隔開來,是通往大手入口最堅固的筒井門的要點,也是兵力運用的重要據點。

 

 

IMG_1750.jpg

這是從看守所遺址遠眺的松山市的景色。

 

 

IMG_1749.jpg

筒井門、筒井門東続櫓、筒井門西続櫓

筒井門位於松山城本丸下段,是本丸最大的門,為一座單層櫓門。上層連接東続櫓和西続櫓,與筒井門和隠門共同負責城門的重要防禦。

 

這些建築於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49年2月因火災而焚毀,隨後於1971年3月完成復原工程。

 

 

IMG_1769.jpg

太鼓門

太鼓門位於松山城本丸大手的正門,與巽櫓和太鼓櫓共同構成防禦線,是隱門和筒井門及其続櫓形成的第一防禦線之後的第二防禦線。

 

太鼓門建於城堡建造時期,明治時代進行過石落和窗戶等的改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於1945年7月的戰災中被焚毀。1972年2月,重新以欅木和栂木復原,至今門兩側的石垣上仍可見戰災造成的剝落痕跡。

 

 

IMG_1780.jpg

前方是松山城的售票處。

 

 

門票.jpg

松山城的營業時間和天守入場門票。

 

  

IMG_1789.jpg

一之門(一ノ門)

這是本壇的第一道門,採用高麗門形式。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50年法律修訂後改為重要文化財。

 

 

IMG_1796.jpg

二之門(二ノ門)

這是本壇的第二道門,採用藥醫門形式。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50年法律修訂後改為重要文化財。

 

 

IMG_1802.jpg

三之門(三ノ門)

這是本壇的第三道門,採用高麗門形式。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50年法律修訂後改為重要文化財。

 

 

IMG_1809.jpg

三之門南橹(三ノ門南橹)

這是一座用來守衛一之門、二ノ門和三ノ門的防禦塔。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50年法律修訂後改為重要文化財。

 

 

IMG_1815.jpg

筋鐵門(筋鉄門)

這是一座建於天守和小天守之間的防禦門(一重橹門)。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3年因被放火而部分被燒毀,後於1968年修建復原。2019年9月10日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財。

 

 

IMG_1813.jpg

筋鐵門東塀(筋鉄門東塀)

這是防守一之門南橹、一之門和小天守的圍牆。

1784年,由於遭遇雷擊,天守和此門一同被燒毀,後於1852年重建。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50年法律修訂後改為重要文化財。

 

 

IMG_1822.jpg

松山城是一座採用大天守、小天守和兩座隅櫓,並用渡櫓連接它們的連立式天守。左邊是北隅櫓,正前方右側的門是穴蔵,即天守入口。

 

 

IMG_1846.jpg

這是通往天守一樓的木梯。

這道木梯是上下共用的,非常狹窄,只允許一人通行,而且相當陡斜,行走起來有些困難。

 

 

IMG_1853.jpg

玄関多聞櫓

這是玄關多聞櫓的內側。

 

 

IMG_1873.jpg

天守內部展示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器,如鎧甲、甲冑、刀劍和火縄銃等,還有屏風和巻物等珍貴的物品。

 

 

IMG_1867.jpg

這裡展示了武士刀和長矛等武器。

 

 

IMG_1861.jpg

角頭巾鳥尾飾兜 漆塗佛胴六間草摺素懸縅鎧

據說是加藤嘉明所穿戴的護身盔甲。素懸威是一種技法,透過兩根威毛交替穿過四個縅孔,連續綴織各層。臑当則是後來添加的設計。

 

加藤嘉明沙汰状

這是一封在築城中的1604年8月29日,加藤嘉明寫給家臣束本氏的書信,內容是關於訂購圓瓦、平瓦、巴瓦、唐草瓦等,總計9,080片瓦片。同年12月29日,加藤嘉明指示在小谷的倉庫中存放1,323片瓦片的收據。

 

  

IMG_1859.jpg

絹地左三巴紋陣旗

絹地左三巴紋陣旗是以蒲生家家紋「左三巴」紋樣為裝飾的戰旗,製作年代不詳。蒲生家是日本的一個著名家族,其家紋「左三巴紋」象徵著家族的身份和榮譽。

 

寬永12年松山城下町絵図

1635年,初代藩主松平定行入封伊予松山15萬石時所描繪的城下町圖,展示了家臣的屋敷分配情況。這張圖是1823年所繪製。

 

加藤嘉明侍従職御進物目録

1626年,德川秀忠大御所和將軍家光上洛時,加藤嘉明向宮中呈上的進貢物品清單。

 

加藤嘉明沙汰状室岡法印宛

1626年月,加藤嘉明於為了加強松山城的防禦,指示室岡法印進行山區的除草等維護工作,以便將位於北方約4公里遠的室岡山蓮華寺作為前哨陣地。

 

 

IMG_1856.jpg

鉄赤漆塗連山桶側胴具足

據說是由久松松平家初代松平定行所使用的鎧甲。

 

松平定行消息

伊予松山藩15萬石的初代藩主松平定行,曾向松平遠江守的局寫下一封早春的問候信。他在信中以「松平勝山」作為自己的號,並且以仮名(假名)形式寫給女性。

 

松平定行雀画賛

 

松山城鳥瞰図

這是一幅描繪了松平定行入封後松山城的景象的地圖。這張圖繪於1770年,顯示天守已經改建成三層樓。四年後,由於本壇遭受閃電擊中而焚毀。

 

 

IMG_1876.jpg

松平家歴代藩主長刀(松平家歴代藩主の長刀)

1784年元旦,松山城因雷擊而燒毀。燒毀後,在廢墟中發現了初代藩主松平定行、第7代藩主松平定功、第8代藩主松平定靜等歷代藩主的長刀。在雷擊當天,這些長刀被收納在位於現在的北隅櫓(戌亥小天守)中的槍箭倉庫,刀身刻有"松山住長清"。

 

展示品還包括裝載這些長刀的木箱,以及記載有藩主名字的木牌。

 

 

IMG_1879.jpg

葵紋梨地茶器

松山藩主松平久松家傳下來的茶器。

 

天地一家春

11代藩主松平定通的書法。

 

10代藩主松平定則的書法。

 

能管

這是松山藩主松平久松家傳下來的吹笛。

 

 

IMG_1880.jpg

松山城古図

1839年所繪製的松山城古地圖。

 

葵紋付鬼瓦

這是松山藩主松平久松家傳下來的三之門南櫓上的葵紋鬼瓦。

 

本壇諸櫓平絵図

松山城再建時的平面圖,包括天守、小天守以及周圍各櫓的設計圖,於1848年3月完成。

 

葵紋入塗金薬罐

這是松山藩主松平久松家傳下來蓋有葵花紋飾並塗金的藥罐。

 

 

IMG_1888.jpg

伊予四季図屏風

由松山藩畫師遠藤広実(1784~1862年)繪製。屏風右邊的一幅描繪了初春的萬歳樂,第二幅是夏季的田植,第三幅是秋天的三坂,第四幅是面河和雪石鎚的景色,這些作品使用絹本着色。

 

内裏雛図

由松山藩畫師遠藤広実(1784~1862年)繪製。

 

松山藩絵師・遠藤広実拝領硯箱

松山藩主贈送給畫師遠藤広実的硯箱,筆柄使用了「ギヤマン」(江戸時代的玻璃名稱)。

 

長持

飾有三葉葵和梅盆紋的長持,帶有「三葉葵」圖案的物品通常用於將軍家的贈禮、將軍家子女的嫁妝,或是當將軍家的男子被贈與「三葉葵」門時。

 

赤心報国

松平勝成和定昭所著的書。1868年1月,由於鳥羽伏見之戰,松山藩被土佐藩接管。在這段時間裡,勝成和定昭父子在祝谷的常信寺中謹慎行事,並寫下了這部「赤心報国」,以表達順從之意。

 

 

IMG_1891.jpg

天守鯱雛形

松山城天守鯱的雛形指的是在1848年至1852年進行天守再建時,由於無法確定使用何種形狀的鯱瓦,因此三都的陶工製作了雛形。他們從京都清水取來了一個雛型作為原型,用來製作天守上的鯱瓦。這個形狀至今仍被延續使用在現代的鯱瓦上。

 

懸魚

松山城唐破風屋頂下懸掛的一種妻飾。據說懸魚可能是在嘉永時期的再建時期製作的。這種裝飾源自於寺院建築,通常掛在屋頂上,形狀如魚,象徵著驅除火災。尤其是橫長形狀的稱為兎毛通

 

 

IMG_1943.jpg

十八間筋兜五段桶側胴具足

這套甲冑是浦屋家傳承下來,曾在長州征伐等戰役中穿戴使用。

 

刀 無銘 (無刻印的刀)

脇差 播磨守輝廣

短刀 精龍斉長光

懐剣 無銘 (無刻印的懷劍)

鎖帷子、水飲椀、陣笠(頭巾、水杯和戰鬥帽)

 

 

IMG_1904.jpg

石落

石落是設置在櫓、城門、塀等建築物上的防禦設備,用於監視和攻擊接近的敵兵並將其擊退。建築物的外牆或塀的一部分向外突出,並在地板上設有開口部,配有木蓋,主要用於通過鐵炮等進行攻擊。

 

狭間

狭間是設置在塀或櫓的牆壁上用來射擊鐵炮或箭的孔。矢狭間是縱向狹長的孔,而鐵炮狭間則是相對較小的孔。

 

  

IMG_1906.jpg

這是通往小天守二樓的木梯。

 

 

IMG_1912.jpg

這是松山城的上棟式所使用的弓箭。

上棟式是在將棟木舉到棟樑時舉行的儀式,旨在向建物的守護神和工匠之神表達感謝,祈求施工順利並祈願建築長久平安、無災多福。弓箭是上棟式中的一種儀式用品,被認為具有驅除不祥的作用。

 

 

IMG_1913.jpg

狹間

這是在小天守的用來射擊鐵炮或箭的孔。

 

 

IMG_1919.jpg

從小天守二樓窗戶可以一覽松山城壯麗的景觀以及遠處城市的風貌。

 

 

IMG_1933.jpg

松山城的宏偉氣象以及遠處城市的光影交錯,猶如一幅壯麗的畫卷。

 

 

IMG_1875.jpg

在展示區還設有體驗區。

這是可以親手觸摸和感受日本武士刀的重量,體驗武士時代真實感受的角落。

 

 

IMG_1951.jpg

這是虛擬現實(VR)體驗區,展示最新的影像技術,包括身臨其境的360度高精細影像,CG重現的真實人類動作的攻城場景,以及用無人機拍攝的松山城影像。

 

 

IMG_1939.jpg

這是甲冑試穿體驗角落,可以親自試穿甲冑,感受成為武將的氛圍,並且可以拍攝登城紀念照片。

 

  

IMG_1978.jpg

太鼓櫓

太鼓櫓位於本丸西南,是一座矩折型的雙層櫓,建造在與巽櫓、太鼓櫓和西塀同高度(約7米)的石牆上,形成一條連續的防衛線。

 

據推測,太鼓櫓是在築城時建造,並在明治時代進行了石落和突出窗戶等改造。1935年被指定為國寶,但在1945年7月因戰災而被燒毀。1972年,修復了西面石牆後,於1973年3月全面以檜木重建。

 

 

IMG_1965.jpg

天神櫓

天神櫓位於本壇鬼門方向的東北隅角,主要用於保衛艮櫓、艮門以及小筒櫓。為了祈求城堡的平安,櫓內供奉了松平氏的祖先神「菅原道真」(天滿天神),因此得名天神櫓。這座櫓擁有寺廟建築中的「正面扉」,在日本是非常罕見的珍貴建築。

 

1945年因戰火而被燒毀,於1979年9月根據古資料進行了復原,使其重現昔日的樣貌。

 

 

IMG_1971.jpg

天神櫓內部的牆壁上排列著「狭間」。

 

 

IMG_1991.jpg

長者平(長者ヶ平)

這是位於松山城纜車的山頂站,這個廣場被稱為長者平(長者ヶ平)。據說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稱為長者平,是因為在很久以前附近居住著最富有的人家而得名。

 

  

IMG_2001.jpg

松山城是一個讓人深入了解和欣賞日本文化遺產的絕佳場所,除了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日本武士時代的氛圍外,還能深入瞭解當時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參觀松山城不僅是一趟歷史之旅,更是對日本古代建築藝術的一次深刻體驗。城內的精美木造結構和堅固的防禦設施,展示了當時工匠精湛的技藝和設計智慧。這些建築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當時政治與軍事策略的具體體現。

 

 

松山城

地址

790-0004 愛媛縣松山市大街道3-2-46

電話

089-921-4873

營業時間

本丸廣場

4月-10月:05:00~21:00

11月-3月:05:30~21:00

天守.二之丸史跡庭園

2月-7月:09:00~17:00

8月:09:00~17:30

9月-11月:09:00~17:00

12月-1月:09:00~16:30

12月第三個星期三關閉

定休日

全年無休

門票

本丸廣場:免費

天守:成人 ¥520、兒童(小學生) ¥160

二之丸史跡庭園:成人 ¥200、兒童(6~12歲) ¥100

交通

・從JR松山站出發

搭乘伊予鐵道市內電車(往道後溫泉方向),在「大街道」站下車,步行6分鐘到東雲口纜車站。

・從松山市站出發

搭乘伊予鐵道市內電車(往環狀線大街道方向),在「大街道」站下車,步行6分鐘到東雲口纜車站。

官方網站

松山城官網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熊 的頭像
    小熊

    小熊的部落格

    小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