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人塚"是為了悼念七名因逃避倭寇追趕而投井自盡的女子。
原名為大嶼的七美島,為了紀念這七位貞烈女子而在1949年改名為七美。
相傳在明朝時,一群倭寇登陸七美大勢燒殺掠奪,其中有七名女子在山上農作時不幸被倭寇追趕,自知難逃劫數為保貞潔,不甘受辱之下集體投井自盡。
事後,村民用土填平水井做成墓地追念七位貞烈女子,後來在井旁長出七棵長年茂綠的香楸樹,即使當東北季風降臨七美島時,島上樹木皆會枯萎而香楸樹卻依然青綠茂盛。
七美人塚入口處旁有一座文武守護官人殿供信徒上香。
七美人塚外有一座香楸苑,裡頭有七美人的牌位。
七美人塚的門票資訊。
七美人塚的入門票。
跨過七美人塚的門檻,是很寬闊的庭園。
庭園有點空蕩蕩。
1989年1月31日,七美鄉鄉長呂昭麟題七美人塚事蹟簡介並刻石,以紀念七名貞烈女子的故事。
香楸樹前有兩座石碑。
左側的七美人塚石碑是由鄭碾所立,右側的碑文是何志浩將軍作歌詞和敘文,張默君女士寫書法,以示對七名女子的追悼。
石碑上擺放著女性梳妝用品。
遊客們到此參觀不忘虔誠的祭拜七位貞烈女子。
沿著後方的小徑走去,可見到用玄武岩所砌的石牆。
香楸樹後方有一座七美人立碑,石碑上放置女性用梳妝品。
1986年2月4日,鄉長許進豐立碑刻下七美人樹園整建簡誌。
由石頭砌成的"石塔"。
由石頭堆砌而成的建築物。
七美人塚範圍不大,繞一個圈差不多10分鐘之內。
聽說村民建立了七間小屋讓七位貞烈女子有棲身之所。
好多旅行團直接在香楸苑前向遊客解說關於七美人塚的故事由來就離開,沒進園參觀。
七美人塚大致上就是幾個建築物和墓碑,值不值得參觀就見仁見智了~
在七美人塚入口處前售賣著當地特產的攤位。
這是土豆珠,台幣20元。
外觀看上去有點類似新馬的筍粿,裡面的餡料是花生,還蠻不錯吃,但是外皮略嫌太厚也有點淡而無味。
七美嶼燈塔,又稱為七美燈塔或南滬燈塔,建在七美最南端的斷崖邊,於1937年建造完成,是日本人在台灣地區最後興建的一座燈塔。
七美嶼燈塔的塔高8.3公尺、塔身為白色,頂層有陽台,目前有人駐守管理,不對外開放參觀。
從觀望台上往前看,在岸邊有一座巨型礁岩,形狀宛如身懷六甲的孕婦躺臥著。
相傳在島上住著一對恩愛夫妻,丈夫每天出海捕魚,妻子則在岸邊等候丈夫返航。
某日丈夫出海捕魚後,妻子如常在岸邊等候丈夫回航,但等至深夜,丈夫卻遲遲未歸,妻子持續的不分日夜在岸邊等待,日復一日終於倒地不起與世長辭。後人將她安葬在海邊,怎知竟漸漸變成一塊猶如孕婦躺著的礁石,久而久之被稱為"望夫石"。
小熊發現在遠處有一座佔地相當寬闊的墓地。
會不會是恩愛夫妻的長眠之處呢?
負責載送的遊覽車司機大哥邊開車邊以風趣的語法來解釋景點的由來以及關於七美的故事。
小熊以為來七美的遊客都會選擇騎機車,沒想到還蠻多遊客跟小熊一樣坐遊覽車呢!
遊覽車是箱型車,也就是麵包車,坐起來也挺舒適,而且只需加價台幣150元就可以輕鬆遊覽七美嶼,不想騎機車或者不會騎機車的話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呢!
沿著公路的路旁可見到"臥牛"。
或許要從遠處觀望才能看得出"臥牛"的姿態吧~
記得司機大哥解釋說,此處原為七美居民小時候被丟下海就自然學會游泳的事,後來政府改建為漁港,但沒多久就廢棄了。
龍埕是一座曲折的海蝕平台。
從上方眺望可見到龍身、龍頭、龍珠,在海浪濤起時就如游龍在戲水似的。
龍埕有個步道可以步行到一座觀景台。
右方海岸邊屹立著一座很像獅子形狀的玄武岩,名為"石獅"。
離開前再次觀望左方的龍埕。
這樣的角度似乎就感覺看到飛龍騰舞似的~
接下來,司機大哥在讓我們下車前就萬分的叮嚀說,"跟著要來去試吃了喔!試吃要眼睛快,手要快,拿到牙籤從第一攤吃到最後一攤,所以手腳都要快!"。
看著湧向試吃區的人群,小熊膽怯了...
還是欣賞風景,到處逛逛吧~
附近當地人的攤子。
島民正在曬小管。
七美的房子都好有特色。
這房子愛心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