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美嶼有一座形狀酷似台灣島的海蝕平台,名為"小台灣"。
在牛母坪海灣有數個海蝕平台,而小台灣是其中一個。
小台灣附近的海岸都是由玄武岩,砂岩和珊瑚礁組成。
從小台灣的觀景亭能看到由玄武岩構成的海蝕柱,"分岔仔"。
分岔仔,又被稱為雲梯,遠看像是連接著海岸,近看其實是一座獨立的玄武岩石柱。
分岔仔是鳥類喜歡聚集的地方,所以也是七美極佳賞鳥之處。
與分岔仔相鄰的是小台灣。
從這個角度觀望或許無法看得出小台灣的地形,再靠近些就會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小熊終於抵達夢期待已久的"雙心石滬"了!
雙心石滬旁有一座金龍寶塔,是一座圓形九層混凝土塔,塔頂有一個吉祥物金龍。
1946年,七美東湖和西湖兩村發生霍亂症,以及1951年的17村民發生海難,為保存村人平安而建了金龍寶塔。
金龍寶塔旁是一道通往雙心石滬的石頭步道。
澎湖氣候高溫少雨,季風特強。
玄武岩長年在陽光照射,季風吹襲及海水侵蝕等外力作用下,岩石由外往內逐漸鬆動,稱為"風化作用"。
這條步道看上去很平穩,實際上石梯之間有相當大的間距,而且步道相當的長。
一旁的山崖風化現象好壯觀,相信愛攝影的朋友肯定會喜歡這個地方。
大概步行5分鐘就能抵達人群聚集的地點。
澎湖的土壤不肥沃,底層基本上都被岩石所覆蓋著。
石滬是在全世界除了澎湖,其他國家如日本、泰國、澳洲等國都有石滬分布,在澎湖擁有500口以上的石滬,而吉貝村更是世界密度最高石滬之地。
石滬是一種捕魚方法,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到深水處,利用海水漲退潮讓魚群擱淺在石滬內進行捕獲。
七美石滬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之名。
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再往前近看石滬內被捕獲的海洋生物。
回到觀景台處再繼續往前是南滬港。
後方有一座讓遊客拍照留念的紀念牌,"愛在七美, 情定雙心"。
根據沿著菊島旅行的資料顯示由於澎湖的海洋資源已逐漸減少,大多數的石滬已坍塌或廢置,而雙心石滬名聲響亮,所以每年還會進行維修。
維修石滬工程上需要很高技術的堆砌石滬,而會修石滬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
在觀景台有設立拍照站立點。
從站立點往下隨便拍都能拍到好漂亮的雙心石滬。
要特別注意的是別坐在圍欄處拍照。
這次來到雙心石滬剛好是退潮時間,所以能看到露出海面的雙心石滬,感覺超幸運呢!